秦基伟坦言, 上甘岭能取得大胜, 多亏了陈赓的神机妙算

临危受命

20世纪50年代,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和美军进行了一场惊世之战。而在这场抗美援朝战役中,最激烈的一场战役无疑是上甘岭战役,美军在这次战役中吃尽了苦头,在火力强度超过志愿军20倍的情况下,损失了2.5万余人。

志愿军在上甘岭大获全胜后,时任15军军长的秦基伟坦言:这多亏了陈赓的神机妙算!

在上甘岭战役爆发前夕的1952年3月,担任志愿军总司令的彭老总健康状况持续恶化,长期的高强度指挥工作让他的身体很难扛得住。而且,彭老总头部的肿瘤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,因此,尽管彭老总坚持自己要留在朝鲜指挥作战,国家还是把他接了回来,去医院进行治疗。

不过,此时的志愿军也面临很大的风险。虽然在此时,志愿军和美韩联军的战线已经基本稳定了下来,但美军最近的动作却开始隐秘了起来,大有积蓄力量发动大规模攻势的迹象。因此,志愿军急需一位能够代替彭老总指挥的人才,负责建立志愿军的防线。

当时,中央考虑过的人选有志愿军副司令邓华、韩先楚等人,但他们本身的职务也已经有不小的压力,再担任总司令的话,很可能会顾此失彼。不过,国内有一位极为优秀的将领进入了中央的眼界,他就是开国大将陈赓。

陈赓的军事能力在开国将帅里都是最顶尖的一批,有人甚至认为,以陈赓的军事能力,他完全有资格被授予元帅军衔。1952年4月6日,陈赓赶赴朝鲜,暂时接替了志愿军总司令的职务。

陈赓的神机妙算

刚一到任的陈赓立马召开了志愿军司令部常委会议,与众人分析了当前的战场形势,并且他与各大兵团的首长都进行了沟通交流,总结了不少与美军作战的经验。

陈赓认为,美军单论步兵的作战能力,其实比国民党的“五大主力”部队强不了太多,但美军可以凭借极强的火力密度来扩大自己的优势,因此,如何克制美军的炮火优势,就是志愿军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
而且,陈赓也在与一线部队的沟通中了解到,美军近期以来的动作有明显减弱的趋势。这让陈赓立马警觉了起来,他意识到,美军的“小打小闹”越少,那么后面要发动的攻势就会越大。此时的情况极为严峻,陈赓决定,让各部队大量修建坑道工事,以坚守阵地战的方式应对美军的攻势。

对于陈赓的这一做法,其实有不少质疑的声音。有人认为,按照抗美援朝战争的前期作战经验,我军火力处于弱势,但部队机动性强,因此应该少打阵地战,多打运动战,如果大规模挖掘坑道,简直如同“自掘坟墓”。

而陈赓对这种看法提出了批评,他认为这是过度遵循经验教条主义的思想。陈赓指出,我军如今得到了大量苏械装备支援,与美军的火力差距已经大幅缩小了。

但过去的穿插战术已经令美军有了防备,奇兵致胜的思想应该被抛弃。而大量修建坑道,可以让我军在美军的炮火下得到保护,从而在短兵相接的近身战中保留更多的战斗力。在陈赓的坚持下,志愿军开始了大修坑道的进程。

上甘岭的胜利

在陈赓的要求下,第15军军长秦基伟开始动员战士们大修坑道,尤其在兵家必争之地——五圣山处,是坑道工事的核心部分。秦基伟让战士们5班轮休,以昼夜不停的速度挖掘工事。仅仅过了3个月,志愿军就以五圣山为核心修建了总长度达250公里的坑道。

此时,陈赓也接到了回国筹办哈军工的命令,不过他临走前留下的“大修坑道”指令,让志愿军在后来爆发上甘岭战役中获益匪浅。当时,美军对上甘岭发射了大约197万发炮弹,15军头顶上每秒都有6发炮弹落下,就连山头都被美军的火力削矮了一两米。

然而在坑道的保护下,志愿军战士的伤亡并不严重,虽然许多战士都在炮火的震击下双耳流血,但只要美军的炮火一停,他们就立刻拿起武器,越出坑道,向冲锋的美军步兵射击。在43天的血腥战斗中,美军无奈地发现,无论他们朝上甘岭的阵地发射多少炮弹,这里都是他们无法逾越的防线。

在43天的战斗中,志愿军击退美军的900多次冲锋,歼敌2.5万余人,对美军的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。在志愿军大获全胜后,美军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攻势的信心,战况也一直稳定到了停火协议的签订。战后,秦基伟将军不由得感慨:上甘岭能打赢,还是要多亏了陈赓大将的神机妙算!

而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也让美军重新认识了中国军人的强大。在此之前,美军一直认为志愿军正面战力不足,只能打速决战和夜战,然而在上甘岭战役中,志愿军展现的出色正面作战能力让美军大吃一惊。这也是美国直到战后几十年里都不愿和中国做正面对抗的原因。